入夏以來,暴雨突襲致使全國不少城市不時陷入“看海”窘境,“逢雨必澇”成為城市發展中的一大“痼疾”。近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綿城市”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被提出,即城市要像海綿一樣,遇到雨水時把它們吸納起來,缺水的時候再吐出來利用,讓城市綠地、公園、道路、廣場、公共建筑、住宅小區等在內的建筑都將像“海綿”一樣會“呼吸”。目前全球的城市政策制定者和景觀設計師都力求找到既對環境負責,又具有實用性、美觀性且充滿活力的規劃設計,這些案例對于國內“海綿城市”的建設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在20世紀,城市發展中的雨水管理模式是以十分隱蔽的、甚幾乎無法看見的方式進行運作的。在這種模式中,雨水通過屋頂的排水道和垂直排水管來到地面上,然后沿著街道的排水溝或各種道路邊緣溝渠繼續流動,或者通過路面的排水孔進入不透水的地下水道,匯集到多層面的地下排水與儲水系統中。在自然條件下,只有透水地層才能吸收地表雨水。為了在新開發地區建設交通網絡,很多土地被鋪上瀝青、覆蓋上硬質鋪面,形成干燥和不友善的空間,水的自然循環方式因此被改變,暴風雨造成的洪峰不斷地增加,大雨使雨水排放系統陷于癱瘓,暴增的徑流溢出水道,四處流淌,進而造成災害與污染。既有的城市水網已經顯示出其局限性,頻繁的洪泛和隨之而來的水體污染物濃度增加,對人類健康、經濟生產,以及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危害。
在20世紀末期,由于對土地和更廣大范圍的城市環境生態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人們清楚地意識到進一步加強雨水凈化和雨水利用的必要性。雨水管理也因此成為可持續發展建設(例如法國“高環境質量認證”,即HQE)達成的主要目標之一,而此課題已經逐漸在地全球范圍內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如果未來全球城市和特大城市將按預期的那樣容納世界70%~80%的人口的話,這個可持續發展的課題更是關重要。
《海綿城市基礎設施:雨洪管理手冊》、《海綿城市》、《雨水公園》等近兩年里被引進國內出版的“海綿城市”系列圖書,以“海綿城市”為主題,通過全球數十個城市與景觀設計項目來探討水元素在城市空間規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管理,從公園、公共空間、生態區和商業設施等方面的雨水管理策略和方法入手,針對雨水管理提出了相應的設計構思和解決方法。所收錄的設計方案不僅回應了建筑和景觀設計的功能上的需求,更積極從空間與景觀的角度介入項目,在提升環境質量的同時,也兼顧了生態發展、生物多樣性等城市建設問題的解決。這些設計不僅致力于解決城市發展中的雨洪問題,以達到營造可持續城市環境的目的,同時,也會讓致力于負責任城市環境設計的人士可以從書中汲取信息和靈感,為人們打造漂亮的、便于使用的、與當代生活方式相配的空間,從而在建設“海綿城市”的同時,賦予城市更多環境、經濟、社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