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眼整個漢字圈,我認為只有這個字能代表我們工程界——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砼的前世今生。

砼,是混凝土的簡稱。
黏土混凝土時期,混凝土的鼻祖,距今已有六千多年歷史的半坡原始公社遺址,其許多圍墻就是用黏土混凝土建造的。

石膏混凝土時期,在距今4000多年的古埃及第三王朝時期,古埃及人建造的胡夫金字塔在砌筑時,采用了煅燒石膏為膠凝材料。

石灰混凝土時期,公元前220多年, 中國萬里長城的修建就是采用石灰作為膠凝材料,加入砂、黏土配制成的石灰混凝土建筑而成。

石灰火山灰混凝土時期,公元79年,古羅馬人民從一場火山爆發中意外得到火山灰,聰明的人類將火山灰、石灰和海水混合制成了灰漿得到強度更高的石灰火山灰混凝土。

水硬性石灰混凝土時期,1796年,羅馬水泥先被約瑟夫·派克(J.Perker)利用產于第三紀地層的黏土質石灰石(龜甲石)煅燒制成,因其棕色近似于古羅馬石灰石火山灰膠凝材料,故稱為羅馬水泥。

以上介紹的大都是由天然的,含一定數量黏土的石灰石燒成的混凝土。但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如此得天獨厚,因此促使人們用人工配料的方法制造水泥并配制混凝土。
1824年,英國阿斯普丁(J.Aspdin)第一個獲得了生產波特蘭水泥的專利權。波特蘭水泥的發明,開創了膠凝物質材料和混凝土科學的新紀元。

1928年,法國佛列西涅(E.Freyssinet)提出了混凝土收縮和徐變理論,使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施工工藝成為可能。預應力混凝土的出現是混凝土技術的一次飛躍。

進入20世紀,隨著高層建筑的增加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人們逐漸發現,混凝土也沒有那么“萬能”了。大樓越蓋越高,也要求混凝土的強度越來越大。要想混凝土強度高、重量輕,就要少加水。可是加水少了,混凝土又攪拌不開,形成孔洞,嚴重影響建筑的安全。這可怎么辦呢?

針對這一問題,人類在建筑史上展開了兩個方向研究,一是如何在盡量少加水的情況下,混凝土能夠不凝固;二是如何盡可能的去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前者研究出減水劑,通過讓混凝土中水泥顆粒帶上同種負電荷,使顆粒相互排斥脫離,從而增強了混凝土的流動性。后者研究出凝膠增強劑,專用于提高混凝土的強度。
凝膠增效劑強度對比實驗揭秘
例如拜石自主生產的凝膠增效劑,屬于凝膠增強劑的升級版,其強度和防腐蝕性都要高于普通的凝膠增強劑。它是經過多道提純分散混合工藝,在特定條件下反應生成的無定形高分子聚合物納米材料。它能與游離石灰發生反應,生成新的膠凝材料,強度能達到c50,同時減輕或消除石灰帶來的一系列諸如泛堿、滲透等問題。可適用于以橋梁搭建為代表,需要高強度的路面工程,同時其防侵蝕性也適用于海邊的砂漿防水層、堤岸、碼頭等工程。

從數千年前的古城到屹立不倒的金字塔;從火山灰到如今的高樓大廈;混凝土這個平常并不起眼的建筑材料,沒想到也藏著人類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這個時候再回過頭看這小小的沙石,似乎也不是看起來那般的渺小了。